close


只是借題發揮。我對這種影藝八卦沒興趣的啦。

本來沒在看新聞的。不久前才在別人的網誌上看到。
據說新娘嫁的「普通人」新郎年收千萬。
於是鄉民怒吼了:
「年薪如周董是特別人,年薪一千萬是普通人,年薪不足一千萬不是人」、
「陽光男孩!有錢人外號這麼積極正面!鄉民都取去死吧!哭哭」之類。

於是就人有回嗆了,
說:「用窮人的頭腦思考,鄙視有錢人,既羨慕但又要酸氣沖天」、
「繼續酸氣沖天吧,那樣的人30年後應該還是會站在同一個位置,繼續用羨慕的口氣酸別人。」

當然,這種爭議的本質很無聊;
一方說我討厭有錢人,另一方面就說你窮人酸葡萄。

但令我真正訝異的是,
不管是哪一方,
不管是酸葡萄的、還是嗆別人窮酸的,
都毫不懷疑地接受了「有錢就是成功」的原則。
為什麼沒有人質疑這一點呢?

為什麼有錢就是成功?為什麼有錢就一定是人生的目標?
我就完全不能贊同這種世俗的價值。
不是說錢沒有用,但錢只是工具;
把外在的工具當成自己生命的目的,
把自己的人生淪落為追逐工具價值的工具,是人的異化。
這是很可悲的。

追逐金錢的意義在哪?
《莊子》早就說過了:

「夫富者,苦身疾作,多積財而不得盡用,其為形也亦外矣。夫貴者,夜以繼日,思慮善否,其為形也亦疏矣。」

有錢人天天拼死拼活只為賺錢,最後死了一毛錢都帶不去。
有權人日以繼夜為了權力鬥爭,這麼勞累的人生樂趣何在?
這不是很愚蠢嗎?
張伯端的《悟真篇》也說了:

「試問堆金等山嶽,無常買得不來無?」

就算你堆成金山銀山,死神來時能買到這一命不死嗎?
王永慶那麼有錢,他也死了,那麼多錢盡成泡影。
追逐金錢有什麼用?

但是,讓我覺得真正恐怖的是,
人們竟然毫無懷疑、理所當然的把金錢當成人生的目的。
沒有人有懷疑反省、批判思考的能力,
人們只是隨著人群,盲目地隨波逐流;
沒錢的酸人,有錢的看不起人。
被既定的價值所奴役,這才是最可悲的。

××××××

為什麼社會變得多元了,價值觀卻更加一元僵化?
人們反而失去反省能力?

在我年輕的時候,雖然那不是什麼好時代,
但多少是有點不同的。
至少在我認識的同學朋友之間,
能夠尖銳地批判現實、提出與世俗不同的觀點的人,
才會被特別敬重。
那時候,好像沒讀幾本尼采、叔本華就很遜;
雖然其實讀不太懂,這倒是真的。

這也許是時代的趨勢。
將近100年前,羅素在〈沉思習慣的衰微〉這篇短文中說:

「一百年前,不,一百五十年前更是,富裕的人比起現在雖然為數較少,但他們確實有教養得多。當時的有錢人被認為能引拉丁語的詩,有鑑賞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繪畫的眼光,有欣賞古典音樂的能力。…現在的有錢人可能認為具備這樣的知識反而有失身價,無知變成社會地位高的表徵。」

「無知變成社會地位高的表徵」,他的語氣何等諷刺。
這是有教養的貴族社會,轉變成資本家世界的結果嗎?
這似乎是止不住的趨勢。
前一陣子看村上春樹的《村上朝日堂反擊》,
在〈為什麼大家不讀書了呢〉裡他也有同樣的感歎:

「(過去)某一種書如果沒有讀到一定的量,會被周圍的人瞧不起,有這種風氣。但現在『什麼?我才沒讀那種書呢,沒聽過啊。』這樣就帶過去了。…現在讀書只不過是one of them,各種並列媒體中的一種而已了。」

在〈有點奇怪的一天〉裡,
他到書店想買一本狄更斯的《塊肉餘生記》,
令人驚訝的是書店的店員竟然不知道。
他說,實在很想追問:

「那麼,妳知道夏綠蒂‧勃朗特嗎?妳知道普希金嗎?妳知道史坦貝克嗎?」

雖然語氣是開玩笑的,這裡也有著對過去時代的懷念與哀悼。

雖然不是說讀書多就了不起。
只是,就像他們所說的,
過去那個崇尚獨立思考、批判反省的年輕時代已經不在了,
讓人有些失落而已。

所以,
為什麼社會變得多元了,人們反而失去挑戰現實的勇氣?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rubo 的頭像
    rubo

    rubo's blog2 2006.6.4~2013.9.3~2023.5.1

    ru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