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幾天想到這首詩,
忽然覺得這兩句寫得很好。大概是自己漸漸老了。(正解)

乍一看,老與不老,
其實是自己身上的事,
「所遇無故物」與「焉得不速老」有什麼關係?
只是再一細想,
便覺得這看似不可理喻的話,很有深意啊。

當然,滄桑與折磨,會讓人物理性地老化吧。
不過我想不只是這樣而已。

老,其實是一種心靈的感受,
是走過太多太多。
回頭看,
過去曾經的那些,或者轟轟烈烈、也許無聊透頂,
都已經拋人而去,
只剩下渺茫模糊的色彩。
向前看,所謂未來,也正在漸漸消失,
早已沒有任何驚喜可言。
但卻還有不可把捉的不安。

已經什麼都不剩下了。
這樣的感受,是路已將盡、
卻在過去未來之中茫然無依的感覺吧。
所以他才這樣說:

「四顧何茫茫,東風搖百草,
所遇無故物,焉得不速老。」

外境的四顧茫茫,也就是心境的茫然吧。
「所遇無故物」,
勾起了「焉得不速老」的無依的不安。
不是嗎?

所以孔子「不知老之將至云爾」,
只因為他發憤讀書,
所以沒有注意到「所遇無故物」吧。

詩的最後說,
「人生非金石,豈能長壽考,奄忽隨物化,榮名以為寶」。
是啊,
無依的人生還有什麼可以抓住的?
只是,榮名又有什麼用?
還是陶淵明說得對:
「丈夫志四海,我願不知老」、「百年歸丘壟,用此空名道?」
看來,
還是孔子宅男式的人生道路比較快活吧。

附帶的解說:

會想到這些事,
是因為最近聽到一位學姐外加一位學妹嚴正表示:

「我無法接受年近40的事實!」

是啊,我也很難接受。但是沒辦法。

順便一提,我說,37是個質數,很不開心耶。
學姐說:

「那你就對外自稱38好了。」

噢,所遇無故物,焉得不速老。
不過,
希望故人們都在,讓我老得慢一點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u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