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年前,我提過在《榮格自傳》看到的小故事,
榮格本人說,他對於數學,覺得非常挫折。
為什麼呢?
例如a=b,b=c,故a=c,他說:
「根據定義,a和b的意思完全是兩回事,既然不同,
a就不能與b相等,更不用說與c相等了。……
a=b在我看來是個不折不扣的謊言。
……
我良心上的道義與這些反覆無常、自相矛盾之處鬥爭著,
使我永遠也不能理解數學。」
當時覺得很好玩。
真的!想必很多人都深有同感,覺得數學實在是太不親切了。
不過,今天看到今日回顧,才想到,榮格說的這個,其實很深奧啊!
這就是同一性的悖論啊。
確實,a=b,但是,「=」到底是什麼呢?
如果說,同一性是完全的相同,那a=b就等於同義反複,
等於什麼新的事都沒說;
用術語來說,就是a=b是分析命題,沒有給出新的資訊。
但是,當華夫人對秋香說「華安就是唐伯虎」時,
秋香確實是得到新的資訊的。所以,
「華安」的意思,一定和「唐伯虎」有一點不同的地方,
不然,
說「華安就是唐伯虎」,意思就會跟說「華安就是華安」沒有區別了。
這樣說來,榮格說得有點道理啊!
「a和b的意思完全是兩回事,既然不同,a就不能與b相等」,
替換一下:
「華安」的意思,一定和「唐伯虎」不同,
所以不能說「華安」等於「唐伯虎」。
但是,話又說回來,
如果說「華安不是唐伯虎」,也不對啊!
「華安」明明就是「唐伯虎」啊!
這就是同一性悖論。
真的是太煩人了!難怪秋香想要一棍子打死華安。
下次來讓小朋友想這個問題好了。
××××××
會想到這個,其實還是因為讀《大智度論》得到的靈感。
這本書真的很妙,
譬如說,他一直舉這個例子,
名與義,也可以說就是能指所指,非一非異:
「義之與名為合耶?為離耶?
若合名,說火時應燒口;若離,說火時應得水!」
如果說到「火」就是指真的「火」,
那麼講到火時,嘴巴就會燒起來;
但是,如果說到「火」不是指「火」,
那麼我講到火時,為什麼你不會以為我是在講水呢?
火到底是火、還是不是火啦!
看到時覺得這這例子很好笑。
為什麼?
因為,如果說到「美女」就是「美女」,
那麼一說「美女」,我的嘴巴應該也會吐出「美女」吧!
如果可以這樣,我完全、欣然接受!
我還不講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