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新佛教史第2部,見引述《祖堂集》百丈懷海的故事

 

「有一日,普請次。有一僧忽聞鼓聲,失聲大笑,便歸寺。

師曰:『俊哉俊哉!此是觀音入理之門。』

師問其僧:『適來見什摩道理,即便大笑?』

僧對曰:『某甲適來聞鼓聲動,得歸喫飯,所以大笑。』

師便休。」

 

意思是說

有一天,全寺上下一起去勞動。

有個和尚,聽到鼓聲,忽然大笑,就自己回寺了。

百丈禪師見了大讚

 

「這個學生了不起!這正是觀音入道之門啊!」

 

於是問他:你是頓悟了什麼才大笑?

和尚說:

 

「沒有啊,我只是聽到鼓聲,知道可以收工回去吃飯了,

所以笑出來啊。」

 

百丈禪師只好算了。

 

換言之,完全是百丈老師弄錯了,

學生不是因為頓悟而大笑,

只是因為下班了,可以回去吃飯,所以才笑啊。

誤會一場啊。

 

這是新佛教史的詮釋。

原來如此也可以這樣來看啊

但傳統上並不是這樣看的;

《傳燈錄》等燈錄系統的記載,「師便休」寫作「師乃笑」,

如此,百丈還是肯定學生確實頓悟了。

不過,

把這故事看成老師的「誤判」好像也說得通啊,

這是很有趣的解釋。

 

這樣說來,說不定很多禪門公案,

其實也都是老師自己一廂情願的誤判喔,

例如本誌提過的「原來瑤瑤是女人!」說不定也是這樣喔。

真的很糟糕捏。

 

百丈懷海,本誌提過好幾次他的故事了。

例如「老師難為!」、「黑澀會的鴨子」。

這樣看來,

說不定黃檗打百丈一巴掌純粹只是因為看老師不爽,

但是百丈卻笑吟吟地,以為學生很優秀。

 

世界上沒有比這個更悲慘的師生關係了。

 

××××××

 

話又說回來,思想史最後一次講完王陽明,

大家也是在滿面笑容中下課了。

想必小朋友們只是覺得「啊、鐘響了,可以回去吃飯了」而已啊,

並不是覺得「知行合一」什麼的太有道理了。

 

這和唐伯虎所遇到的慘案不是一樣嗎

 

「大姐,我念我的詩,你沒事做什麼反應?」

 

「我沒做反應,我尿急抖了一下嘛!」

 

一切只是一場悲哀的誤會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u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