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放期中假,

其實我又要抱怨:根本沒放到啊,只是在家工作而已。

總之,跑去農禪寺買書。

因為有本他們出的書《中國沙門外學的研究》似乎已經絕版了,

在網路上買不到,所以去碰運氣找找看。

 

果然已經沒有了。

於是順手買了同作者的《中國佛教譯經史論集》。

說起來,

這些書都是從前掙扎著、覺得有點想買,

但是當時是窮學生沒錢買不下手的。

時間過去,

如今有錢,卻也漸漸買不到了。

雖然是可以借來印,但總是可惜。

 

結帳的時候,因為《譯經史論集》書太舊沒有條碼,

「師姐」們-雖說是師姐,其中也有年紀比我小的妹妹-

還查了半天。

因為心存僥倖,

於是順便問問《沙門外學》是否還有書呢?

熱心的師姐真的就打電話到處去問了,

一處問過一處,我都覺得很不好意思。

總之,最後好像在台中某分院有2本的樣子:

 

「但是不能保證喔!紀錄上雖然有,可能沒有了。」

 

我了解。師姐繼續說,

不急才行喔!

要等什麼時候那邊的人上來台北,才會順便帶過來。

OK!我一點都不急。暑假再來做就可以了。

 

就這樣。說起來法鼓山「學術化」傾向比較重,

出了好多好書,實在是我們的好朋友啊。

 

××××××

 

《譯經史論集》其實很有趣,這種研究雖然我不會做,

但是當成資料或純粹當雜書真的很不錯。

看最後附錄的〈求法史雜考〉,

寫求法僧的各種面向,其實也就跟故事書一樣。

例如,西行僧人也會思鄉哦,

義淨弟子善行:

 

「隨至室利佛逝(蘇門答臘),有懷中土,既深痼疾,返棹而歸,年四十許。」

 

我懂啊!因為,40幾歲,正是寂寞的大叔

而且還是到了蘇門答臘那麼遙遠的海外。

文中還談到一些到了西方,忍不住寂寞而還俗的例子。

像這樣的研究不是很有趣嗎?

 

翻到前面關於譯場的討論,看到引用僧肇〈答劉遺民書〉:

 

「貧道一生,猥參嘉運,遇茲盛化,自恨不覩釋迦祇桓之集,餘復何恨!而慨不得與清勝君子同斯法集耳。生上人頃在此,同止數年,至於言話之際,常相稱詠。中途還南,君得與相見。未更近問,惘悒何言。」

 

說來,僧肇的個性真的和他的同學竺道生完全不同,

看他們注《維摩詰經》的方式就看得出來,看他的書信更能感覺出來。

 

××××××

 

書中引馮承鈞的統計,魏晉至隋唐的求法運動中,

經陸路西行求法者約114人,經海路者約36人。

真的很多啊為什麼大家都只知道唐三藏呢

我說,果然,

「偉大的航道,真的阻止了許許多多海賊的夢想啊。」

 

我把這些貼出來,

腐后嘉嘉回應

 

「第一眼只看到路西法。」

「然後第二眼看到路行鳥(艸)」

 

我問

沒有看到食物嗎

 

聰敏的嘉嘉回應

「老師有看到志玲嗎?」

 

我問

「請問志玲在哪一座島上!」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u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