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時候學者之癖,真是令人景仰。

例如吧,《史記‧孔子世家》:「孔子晚而喜《易》…讀《易》,韋編三絕。」

「韋編三絕」大家耳熟能詳。
但是,焦循《易圖略》特別替孔子解釋:

「孔子讀《易》,韋編三絕,非不能解也,正是解得其參伍錯綜之故,讀至此卦此爻,知其與彼卦彼爻相比例,遂檢彼以審之。…所以韋編至於三絕。若云一見不解,讀至千百度,至於韋編三絕乃解,失之矣。」

意思是:讀者們千萬不要以為孔子笨,
讀書讀不懂,所以才把書翻到「韋編三絕」;
其實孔子聖明,他是看到了《易經》前後卦爻之間的相關性,
所以翻來翻去翻爛了。

真是用心良苦。

又如這個吧:
《孟子‧告子上》:
「魚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魚而取熊掌者也。」

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」,
也許聰明的讀者會想,為什麼不可兼得?
我有錢啊,不能兩樣都點嗎?

所以孫奭這樣解釋:

「魚,在水之物;熊蹯,在山之物。欲在水不可兼得於在山者,在山又不可兼得於在水者,故為二者不可兼得也。」

也就是說,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」不是說只能吃一樣,
而是說魚是海鮮就不是山產,熊掌是山產就不是海鮮,
所以二者不可得兼。

但是看到這裡,我只想到星爺這句話:

「爭什麼!摻在一起做瀨尿牛丸不就得了,笨蛋!」




2天之後的補充自注:
其實我要說的是,所謂學者也想太多。
孔子何妨是笨蛋,
孟子舉例也是爛,
聚訟紛紛何自苦,
不如瀨尿吃牛丸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u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