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陣子看到錢穆一篇雜文〈中國歷史人物〉,
談到東西方對於人物評判的標準不同:
西方人認為歷史雖然以人為主,
但若此人若無事表現,則何以留名歷史?
中國的史觀則大不同,史書上許多人根本沒有任何事功表現。

錢穆的解釋其實與義命之別類似:
事功的成就有外在的因素,並非完全操之在己;
但一個人儘管可以沒有事功,
也不妨礙他做一個人。

裡頭舉了個有趣的例子。
據他說,三國人物甚多,但後人論三國人物,卻推管寧為第一。
但管寧除了對華歆說「子非吾友也」、然後割席絕交之外,
什麼事也沒做。
而華歆也只不過是去看熱鬧、又撿了錢來丟掉而已。

××××××

這種觀念有他神聖而動人之處。

舉例來說,我們也可以說,
儘管一個學生期末考考得爆爛,但並不妨礙他做一個人的價值。
(或,儘管一個老師論文寫不出來…依此類推。)

雖然是這樣,
不過我還是很想分享一下期末考卷的妙句。
不是為了嘲弄或什麼,
只是就像「烏龍派出所」裡大原所長說的,
孩子是越傻越可愛啊。

關於白馬非馬:
妙句1:馬代表一種事物,馬加上馬即為白馬,產生和馬不同的事物。
妙句2:白馬非馬,如同雞蛋非蛋,因為蛋還有鴨蛋。
妙句3:白是白的顏色,馬是動物的一種,因而白馬為另一概念。
妙句4:白和馬都是一個大範圍的指涉,
而白馬之白與白馬之馬都是在大範圍中特定指涉的範圍。

還有呢,關於太玄:
妙句5:太玄,是俠客行男主角練的工夫(內功)威力強大。
妙句6:太玄,真是太玄了。

關於二柄:
妙句7:二柄,是大炳小炳嗎?
妙句8:二柄,是說人生都要有兩把刷子嗎?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u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