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日猛然發現,
電影台播港片,居然也有台語版本了。
《賭神》講台語真是很妙!
「喂!」「喂什麼!閉嘴!」它配成:
「ㄟˊ」?「ㄟˊ(鞋)在眠床腳(床下)啦!」
這確實是深通台語才能做到的配法,了不起!
聽說《唐伯虎點秋香》也有台語版;
很好奇「小人本住在蘇州的城邊」那一段要怎麼配。

其實台語很有趣。
除了一般人注意的、俚語的一面,
它的語層其實也有許多上古的、典雅的成分。
中文系的人都知道,
會說台語的人,要學上古音比較容易。
更別說它保留文言辭彙的部分。

雖然我的母語即是台語,我也算說得不錯,
不過有些細微的分別是我最近才了解的。

例如:
後日(au lit),
重音在後面,是「以後」之意;
當重音在前面,才是指「後天」。

熟(shek),是入聲字。
當它指烹煮飯菜的「熟」時,要讀「陽入」,音調比較高;
當它指果菜生長的「熟」時,要讀「陰入」,音調比較低。

再如:國語的「癢」,台語有2種分別:
蚊香叮咬,要說「ju~」(鼻化音);
被人搔癢,要說「giau~」(鼻化音)。

真是奇妙。
德國哲學家海德格說「語言是存在之家」,
斯言不虛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u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