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維摩詰居士。
《維摩詰經》說,
他是妙喜國來的的菩薩,化身成毘耶離城一富豪,
為了說法度眾生,「其以方便,現身有疾」,
現「病維摩」之相。

不過,重點在他手裡拿的那根像扇子的東西,
這是「麈尾」,
六朝時期名士必備的配件;
正如今天正妹必備名牌包包一樣。
(或說高跟鞋、魔術胸罩也OK,我沒意見。)
所以六朝人塑造維摩詰居士形象,就把麈尾擺進去了。
下圖是少數保存至今的麈尾原物。



不厭其煩貼圖說明,
是因為在google或雅虎找圖,
很驚訝地發現,多數人都把「麈尾」和「拂塵」混為一談了。



看也知道,其實二者完全不同;
余嘉錫《世說新語箋疏》引〈日本正倉院考古記〉早就說了:

「麈尾有四柄,此即魏、晉人清談所揮之麈。其形如羽扇,柄之左右傅以麈尾之毫,絕不似今之馬尾拂麈。此種麈尾、恒於魏、齊維摩說法造像中見之。」

至於它的功能,也不是驅趕蚊蟲或打掃灰塵,
而有點像今天的麥克風,
名士清談發言時一定要抓著這玩意兒。
其中一種解釋,見於《釋氏要覽》:

「鹿之大者曰麈,群鹿隨之,皆看麈所往,隨麈尾所轉為準。今講者執之,象彼,蓋有所指麾故。」

這是說,鹿群中的老大是麈,
跟老大走時,看老大尾巴的方向就對了;
所以手持「麈尾」便是指揮者之象徵。


說了很多,但其實倒不是要講那些。
而是呢,最近看到這個愚蠢的故事;
《北齊書‧文苑傳》:

「荀仲舉,字士高,潁川人,世江南,仕梁為南沙令,從蕭明於寒山被執。長樂王尉粲甚禮之。與粲劇飲,齧粲指至骨。顯祖知之,杖仲舉一百。或問其故,答云:『我那知許,當是正疑是麈尾耳。』」

這位荀仲舉先生,和北齊的長樂王尉粲十分友好;
兩人有一次喝酒喝到茫了,
荀仲舉竟然抓起尉粲的手指頭用力咬下去,傷口深到見骨。
後來被北齊皇帝高洋知道了,
打了他一百大板。
人問他:你沒事咬尉粲的手指做什麼?
他說:我哪知道啊!那時以為這是一根麈尾啊!

白癡,真是蠢爆了。
所以,對酒當歌別喝太多,喝醉常發生蠢事。
不過我倒是懷疑,這位愛亂咬的荀先生其實該不會是GAY吧?

但真的,也可歎啊。
正史「文苑傳」,收的都是所謂藝文界人士。
荀仲舉列名其中,名留青史,
但是他的一生事蹟,被寫下來的也就只有這件糗事。
這到底是幸運,還是不幸呢?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u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