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很多禪門故事,其實是在未完成、
或是沒有答案的情況。
例如,《五燈會元》裡俱胝和尚的事:

「初住庵時,有尼名實際來,戴笠子執錫遶師三匝。曰:『道得即下笠子。』如是三問,師皆無對。尼便去。師曰:『日勢稍晚,何不且住?』。尼曰:『道得即住。』師又無對。尼去後,師歎曰:『我雖處丈夫之形,而無丈夫之氣。』」

有個實際比丘尼戴著笠子執錫杖,繞俱胝走三圈,
對他說:講得出道是什麼,我就摘下竹笠。
問了三次,俱胝都無法回答。
於是比丘尼要走了。
俱胝說:天黑了,何不住一晚?
回答是:講得出道是什麼,我就住下來。
俱胝還是無法回答。
於是自歎:我雖然長得男人樣,卻不像個男人。

雖然會得罪祖師,
不過這個故事,讓人覺得很有性暗示的意味啊。
「道得即下笠子」,
分明是「掀起妳的蓋頭來,讓我來看看妳的臉」的禪宗版嘛!
至於「道得即住」,意思更是明顯了。
雖然說是方便接引,
此中運用的,畢竟還是男性的本能。

所以,重點是,
如果我是俱胝,要說什麼才能看到她的臉呢?
真是難參。

後來俱胝是因為天龍禪師的「一指禪」而開悟,
難道要豎一指嗎?
這不是…

××××××

最近「道得」、「會嗎」與「是什麼」這三句很危險。
我去上個廁所,
正在甩手,也有人在旁邊問「是什麼」?
真是機鋒深峻。

我想期末應該來考一題:

「是什麼?會嗎?
道得,即pass;道不得,就當掉!」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u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