偶然看到一個叫「元×說」的網站,
內容都宣揚經濟學。非常好笑。
我當然不是經濟學者,
只是讀到一些有意思的觀點,覺得很可以談談。
別擔心,
下面不是討論經濟學,只是一些邏輯和知識論。

要說明的是,
以下的意見,只是就他的主張而談;
我不清楚別的經濟學家是否這樣想。
因此,下文不能被理解為對經濟學的批評。

××××××

網站中〈再談「自私」〉這篇文章說:

「自私假設是個公理(postulate/ axiom),是個要運用經濟學不得不接受的基本定義。對此有疑義,那經濟學也不用學了,其經濟分析也必然是錯誤的。

正因為自私假設是公理,所以也必然是套套邏輯(tautology),所以重點不在於自私假設,重點在於我們基於此假設和其他假設,利用邊際分析的方式,從真實世界可觀察到的現象,去得出合邏輯的經濟解釋,從而可以預測人類或生物的行為。」

問題很多。
先從「自私假設」的性質開始:自私假設不是套套邏輯。
必須先知道「分析命題」與「綜合命題」的區別。

A.自私假設不是套套邏輯。
為什麼呢?
所謂「套套邏輯」,也就是「恆真句」,
在性質上乃是「分析命題」,
其真,是分析地真。

什麼是分析命題?
是指這一類命題:
它的真假可以純粹由邏輯形式來斷定,不依經驗。
在這裡,
不依經驗,是指不必透過對外在世界的觀察認知。
舉例比較快:

「白色的花是花。」

這就是一個分析命題。同時是「恆真句」。
為什麼說不依經驗?
要知道它為真,
你不必知道什麼是白色、什麼是花,
只要知道這些詞的用法就行了。
所以,一個住在撒哈拉沙漠的人可以完全沒見過花,
他也可以知道這句話為真。

為什麼說純粹由邏輯形式來斷定?
因為花的概念已經包含在白色的花之中,
否定這個命題,
「白色的花不是花」,就會導致矛盾。

現在回來:「人是自私的」是不是一個分析命題?
不是。
它必須藉由經驗觀察才能證明其真。
既然自私假設不是分析命題,
當然也不會是套套邏輯,或恆真句。

順便一提,檢驗一個命題是否分析地真,
可以借用Moore的「開放問題論證」:

如果「人是自私的」是分析地真,
那麼它的反命題「人不是自私的」就會是矛盾句;
但是「人不是自私的」並不矛盾,
所以原命題「人是自私的」並不是分析地真。

B.那麼自私假設到底是什麼性質?
剛也說了,它必須由經驗觀察來證立。
這一類的命題,稱之為「綜合命題」。
一樣舉例比較快:

「我的前面有一朵白色的花。」

這個命題,就不是分析命題,
無法僅只由邏輯形式來斷定真假;
必須透過觀察,才能知道我前面是否真有一朵白色的花。

OK,即使是綜合命題,自私假設也可以是真的吧?
但是綜合命題之真,有2個特質:

1、綜合命題之真,
不是必然地真,而是偶然地真。
「我的前面有一朵白色的花」可能為真,
但是大可以沒有這朵花,
或者雖然有,但卻是紅色的花。
「我的前面有一朵白色的花」純粹是偶然為真。

2、有一類綜合命題,也就是全稱命題,
其真,嚴格來說是不能被證明的。
舉例:

「所有的烏鴉都是黑的。」

理論上說,它無法證明。
因為實際上不可能翻遍宇宙每一個角落,
去觀察所有烏鴉。
這一類的命題,依賴於歸納法而成立,
但是歸納法只是給出概然性的證明:
我們觀察到的黑色烏鴉越多、尚無例外,
那麼,
我們對「所有的烏鴉都是黑的」為真之可能更有信心。
如此而已。

但是,只要一個、僅僅只要找到一個反例,
「有一隻烏鴉是白的」,
就足以否定它。
「有一隻烏鴉是白的」是特稱名題,
只有這類綜合命題是可以被真正證明的。

現在,「人是自私的」是什麼命題?
它不是分析命題,不是套套邏輯、不是恆真句,
而是一個全稱肯定的綜合命題,
嚴格來說不能真的被證真。

××××××

其次,回來說說「知識」的性質吧。
作者說:

「自私假設是個公理(postulate/ axiom),是個要運用經濟學不得不接受的基本定義。對此有疑義,那經濟學也不用學了,其經濟分析也必然是錯誤的。」

A.公理?
看了他的文章,我想他的意思大概是:
就像是數學的「公理」(公設)是所有定理、命題的出發點、
是不可以質疑的一樣,
「人都是自私的」也是經濟學的公理,是不能被質疑的。
這樣想,是把經濟學的性質,看成跟數學一樣。

數學是有公理的,
我們小時候都學過,每個數學算式、公式、定理,
都是邏輯地從公理、透過演繹法推導出來的。
但是,公理是不證自明、或說不能證明的,因為他是最初的預設。
這並沒有錯。

但是,公理不證自明,是說在這個系統中不能再去要求證明,
從系統外來看,並非不可質疑。
歐氏幾何的的第5公理「平行公理」,
就被認為很可疑,所以有了後來的非歐幾何。

那麼,能不能把經濟學看成是一種像是數學的、
特別的公理系統的東西?
不能。
因為,由公理出發的知識,
像是數學的算式、公式、定理,
都是分析命題,它們依賴於最初的公理,全部分析地真。
在人類的知識體系中,
只有數學和邏輯之內容全都是分析命題,
它們才是只從公理出發,完全不依賴經驗知識。

科學雖然使用數學,但也依賴觀察實驗,也就是經驗知識,
因此科學的命題都是綜合命題。
這就是傳統上數學不屬於科學的原因。

經濟學的命題,是不是分析命題?
不是吧!
貨幣、股市;好吧,人的行為也是好了,
這些都是經驗知識的範疇。
因此,
把經濟學想成是數學的公理系統,是不對的。

既然如此,
它為什麼會像數學一樣,會有、或者需要不證自明的公理?

B.科學?
那麼經濟學算是科學嗎?
他們都是綜合命題,都依賴經驗。
這好像也是作者的意思:

〈是多元視野的經濟學?還是程度太差的經濟學?〉說:

「經濟學的自私假設,跟牛頓三大定律中質量的假設,以及牛頓萬有引力的假設都一樣,都是一種武斷的假設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Richard Feynman就曾經對一位哲學系教授表示:『電子是一個物理學家假設出來的理論,這理論好用到我們都幾乎以為電子是真的存在。』」

所以,自私假設是一種武斷的假設,跟科學理論一樣嗎?

大謬不然。

雖然,正如史蒂芬‧霍金說的一樣:
所謂科學理論,是我們解釋宇宙的方式,
嚴格來說,只是存在我們心中的模型或圖像。
但是,科學的假設,必須以理論的方式表達,
而理論必須經過檢證,沒有一個是武斷的假設。
就以他舉的例子來說,
牛頓的引力理論當然經過當時的觀測數據檢驗,
並且,因為不能符合新的觀察數據,
所以被愛因斯坦的理論取代了。

再看他所引的費曼的話:

「電子是一個物理學家假設出來的理論,
這理論好用到我們都幾乎以為電子是真的存在。」

但是去問問物理學家,
電子的假設和理論是不是不可質疑的?
當然是可以質疑的啊!
誰敢保證這個理論不會被新的理論圖式取代?

但是「自私假設」呢?
他說這是「經濟學不得不接受的基本定義」;這是科學嗎?

什麼是科學?
卡爾‧波普的「證偽理論」或「否證理論」是被廣泛接受的。
這是說,
一個科學理論,必須是可否證的,
也就是說,它必須在邏輯上可能被證明為假。
牛頓的理論是科學,
因為他可以被觀測所推翻;
愛因斯坦的理論也是科學,
因為理論上,他也可能被新的發現推翻。
也就是說,
不能被質疑的就不是科學。

為什麼科學只能用否證的方式定義、
而不能用肯證的方式定義?
那是因為科學的命題,正是前面所說的全稱肯定命運,
邏輯上,是永遠不能證明的。

但是「自私假設」是「武斷的假設」,
是「不得不接受的基本定義」。
不能否證的東西,就不是科學。

對比這些例子。他說:

「自私假設是個公理,是個要運用經濟學不得不接受的基本定義。
對此有疑義,那經濟學也不用學了。」

如果你是學科學的人,你的老師說:

「牛頓引力理論是個公理,是個要運用物理學不得不接受的基本定義。
對此有疑義,那物理學也不用學了。」

科學發展,就是一個不斷推翻舊理論的過程,
死抱牛頓的教條,會有科學的進步嗎?
有哪一個教科學的人會這樣說?
這是教條。不是科學。

C、檢驗?
那麼,為什麼不放棄「自私假設,是一個不容置疑的假設」的立場,
實際來檢驗「自私假設」呢?
何必躲避?
事實上它根本不難檢證。

如前所說,「人是自私的」是一個綜合命題,
只能由經驗觀察來證明。
只是,
它是一個全稱肯定的綜合命題,不能真的被證真。
但是沒關係,
它的反命題「有些人不是自私的」是一個特稱否定命題,
是可以被證明的。

所以,雖然不能完全證明「人是自私的」,
但是有可能否證它;
只要找到一的反例:「有些人不是自私的」就好了。

那麼,是不是「有些人不是自私的」?
耶穌?佛陀?德蕾莎修女?
你說呢?

把以上的種種情形考慮過之後,
「自私假設」是經濟學的不可質疑的基礎嗎?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u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