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庸小說《天龍八部》裡,有位吐蕃國師「鳩摩智」。
鳩摩智,
想必是從晉代譯經大家「鳩摩羅什」得到靈感的吧。
《高僧傳‧鳩摩羅什傳》:

「鳩摩羅什,此云童壽,天竺人也。家世國相,什祖父達多,倜儻不群名重於國。父鳩摩炎。」

鳩摩羅什、鳩摩炎,所以來杜撰一位「鳩摩智」吧。

但是鳩摩羅什的意思是「童壽」,梵語是Kumārajīva;
Kumāra是童,jīva則是壽。
那麼,鳩摩羅什就不應該理解為鳩摩+羅什,而是鳩摩羅+什;
於是,鳩摩智的命名方法就有問題了。

所以,《高僧傳》同傳說:
「初,什一名鳩摩羅耆婆。
外國製名多以父母為本。什父鳩摩炎,母字耆婆,故兼取為名。」
〈慧遠傳〉提到他寫信給慧遠,也自稱「鳩摩羅耆婆和南」。
鳩摩羅什就是鳩摩羅耆婆。
再說,
前秦有「鳩摩羅佛提」(Kumārabuddhi),意思是「童覺」,
傳說禪宗第19祖「鳩摩邏多」(Kumāralabdha),意思是「童受」;
可知「鳩摩羅」是一詞,「鳩摩」則不成詞。
「鳩摩」加「智」是不對的。

××××××

金庸的支持者也許要說:
那為什麼鳩摩羅什的父親會叫做「鳩摩炎」呢?
如果鳩摩炎可以,鳩摩智為什麼不行?

這似乎是傳抄異辭、或是翻譯上的音略問題。
《鳩摩羅什法師大義》說:「什是天竺大婆羅門鳩摩羅炎之子也。」
「鳩摩炎」在這裡作「鳩摩羅炎」,
惠達《肇論疏》、吉藏《百論疏》也是這樣寫的;
《法苑珠林》則寫成「鳩摩羅琰」。
這樣還是比較貼近梵文語音的吧。

當然,以此為據,
如果要說「鳩摩智」是「鳩摩羅智」的省略也不是不行。
但這樣又犯了另一個問題。

以上所見的譯名全都是音譯。
例如,不管是「鳩摩羅炎」或「鳩摩炎」,都是Kumārāyana的對音(童乘?);
可是,「鳩摩智」卻是音譯的「鳩摩」加上意譯的「智」,
這樣就不合翻譯的慣例了,還是不對。

怎麼辦呢?也許可以採用意譯的「童智」,
音譯的話,也許是Kumārāprajñā、鳩摩羅般若?

××××××

無論如何,把鳩摩羅什斷成鳩摩+羅什,是很久遠的傳統了,
一直到今天學界仍然稱他為「羅什」,
所以也不能怪金庸。

〈慧遠傳〉引了羅什所贈的一段偈:

「既已捨染樂,心得善攝不?若得不馳散,深入實相不?
畢竟空相中,其心無所樂。若悅禪智慧,是法性無照。
虛誑等無實,亦非停心處。仁者所得法,幸願示其要。」

「畢竟空相中,其心無所樂。」
我想到的,是他被後秦皇帝姚興逼著取妻生子的慘痛故事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u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