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勿提提羼魚」是什麼是一個人。

這就和「學弟殺手」×儀曾經問的問題

「說一切有部是一個人嗎」不一樣了哦。

 

這是讀《譯經史論集》看到的,

其實此書正文讀完,後面附的「餘瀋」才是好玩的東西。

問題是這樣的

《梁高僧傳》寫到外國法師,

傳名是他的梵語名字,內文才注出其漢語意義;

例如〈鳩摩羅什傳〉「鳩摩羅什,此云童壽,天竺人也。」

題目是梵語鳩摩羅什。

但是,

到了《宋高僧傳》的時代,就顛倒過來了,

如〈蓮華精進傳〉

「釋勿提提羼魚,華言蓮華精進,本屈支城人,即龜茲國。」

傳名變成漢語蓮華精進。

為什麼

 

重點、或說亮點,是「勿提提羼魚」啊

怎麼會有人叫這種名字!

不要、不要提起攙雜的魚,

實在非常可愛,不是嗎?

 

總之,他的意思是,這一切都是玄奘造成的。

因為他的翻譯,特別注意譯音的準確,

甚至搞到詰屈聱牙,

所以就會出現這種譯名。

因為不太好念,甚至不雅,

「說不定會被人叫阿魚」,作者這樣說,

所以漸漸演變出以漢語意譯為名字的習慣。

像大家熟知的不空、金剛智都是。

 

看到這邊,仍然不免慨歎。

過去的學者,真的是為了興趣、或是好玩而做研究啊,

真是令人羨慕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u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