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早上看到重播的「派遣女醫5」,正好是最後一幕:
醫院幫年輕的伊東醫生開記者會,要將他捧成明日之星;
誰知,伊東醫生不但把內幕都爆出來,
而且從此離開醫界、不當醫生了。
說完就站起來,頭也不回地走出去,真是帥。

海老名醫生用淚眼看著他的背影,說「年輕真好啊」。

我懂!我完全能懂海老名的心情啊!
伊東醫生可以轉換人生的跑道,這是年輕人才有的專利;
但是像海老名醫生這樣,
人生活到上不上、下不下的位置,
已經沒得選擇了,只能硬撐下去。
年輕人,還有大把的時間、還有未來、還有可能性,
但是大叔已經沒有這些了。

××××××

於是想到前幾天看到的這個。
不是我想播,而且被強迫加入粉絲團,有時就會看到,
而秋元康寫的這種疏離、反社會的歌詞,
真的有合到我的偏好啊。
「日常」。

「尖峰時間的滿員電車,是死去夢想的棺木。
窗上照出的自己,不知不覺已經老了。

這裡、那裡,不管是誰,都用相同的角度看著手機,
這樣的「日常」,到底要走到哪裡去?

下一站下車吧!是哪裡並不重要,
因為,繼續坐下去的話,又只是一天的開始而已。
絕對,
不要!不要!
這樣流逝,
不要!不要!
這樣的人生,
已經被決定好的軌道,真是無聊。
Get off the train!」

https://youtu.be/ezTJHTWGbko?t=39

對於每週坐國光來、過高鐵回去的人來說,
這個「日常」真的非常真實。

伊東醫生就是可以中途覺醒、然後下車的人。
只是,不幸的是,
海老名和我,都是沒辦法從這個日常下車的人啊。

××××××

話再扯遠下去。
既然之前買了新的《古文觀止》,也就偶爾翻翻。
那麼說到下車,
讀到韓愈〈送李愿歸盤谷序〉這兩句也是啊:

「與其有譽於前,孰若無毀於其後;與其有樂於身,孰若無憂於其心。
車服不維,刀鋸不加,理亂不知,黜陟不聞。」

韓愈功名心這麼重的人,也有「我不想做了!」的時候啊。
可見,這就是人生。

書中引據蘇軾之說,
「歐陽公言晉無文章,惟陶淵明《歸去來辭》而已。
余謂唐無文章,惟韓退之《送李願歸盤谷序》而已。」
該不會蘇東坡說這句話時,
也是反社會人格發作吧?

而且,韓愈蘇軾這些人說了半天,也都沒有下車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u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