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《文心雕龍》的一句話,讓我反省到這件事:

「春秋辨理,一字見義,五石六鷁,以詳備成文。」

這是說《春秋》微言大義,
像「六鷁退飛」,「六」為什麼在前面?這可不是隨便寫的;
《公羊傳》說:

「曷為先言六而後言鷁?六鷁退飛,記見也。視之則六,察之則鷁。徐而察之,則退飛。」

也就是說,這是有順序的:

「咦,有六個東西在飛耶。」
「咦,是鷁耶。」
「咦!牠們在倒退飛耶?」

所以一定要寫「六鷁退飛」。

以前我一直覺得這種解釋很唬爛。
沒有這麼誇張吧。只是湊巧吧。想太多。
一定會先看到「六」、再看到「鷁」嗎?
大概這樣。
也許因為董仲舒也有用這個例子說明「名生於真」的關係,
所以我會這樣覺得。

不過今天我卻突然發現,
這是對的!
因為超人就是這樣啊:

its-a-bird-its-a-plane-its-superman

「It's a bird!」
「It's a plane!」
「It's Superman!」

所以,先看到「六」,才發現那是「鷁」,
是非常合理的啊。
所以,如果有接下來的話,才會發現:

「咦!超人在退飛?」

嗯,《春秋》果然真的有點道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u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