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課的時候舉到這個例子,但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!

說到〈中庸〉「天命之謂性」、「誠者,物之終始」,
照慣例大家又是霧沙沙了。
為什麼呢?應該很簡單吧!我也覺得很奇怪。
我一直覺得,
這可能是因為現代人被灌輸了科學意識型態,
因此難以了解為何古人會把道德看成世界的規律。
周敦頤「綠滿窗前草不除」,
他看到的正是充滿宇宙的善;
現代人嘛,
當然不覺得雜草長在那裡會和道德有什麼關係囉。

為了說明這種差異,於是我說:

「就像氫和氧結合為水,
難道現代人會認為,他們是因為相愛所以才結合嗎?」

說到這邊,我忍不住轉過頭看了腐女「江流」一眼,
因為她曾經自稱腐境已至無機質的世界。
大概,H2O,
在腐女看來,是2個H糾纏在一個O上面的畸戀吧?

但其實啊,我舉這個例子,
不是亂講的,真的是有典故的!
古希臘哲學家恩培多克勒(Empedocles),
他最有名的,
就是確立了土﹑氣﹑火與水4元素的理論;
這個,好像有影響到很多遊戲的設定吧。
這不重要啦,
重要的是,除了4種元素之外,還有愛、鬥爭這2個原則:

「他確立了土、氣、火與水四種原素(雖然他不曾使用『原素』這個名字)。其中每一種都是永恆的,但是它們可以以不同的比例混合起來,這樣,便產生了我們在世界上所發現的種種變化著的複雜物質。它們被愛結合起來,又被鬥爭分離開來。愛與鬥爭對於恩培多克勒來說,乃是與土、氣、火、水同屬一級的原始原質。有些時期愛佔著上風,有些時期則鬥爭來得更強大。曾經有過一個黃金時代,那時愛是完全勝利的。在那個黃金時代,人們只崇拜塞蒲路斯的愛神。」

引文出自羅素《西方哲學史》。

所以當我想到氫原子與氧原子的例子時,
想到的其實是這個理論。
同樣地,
現代人的意識型態,還能夠接受「元素」的概念,
但那只不過是因為這和科學的觀點接近;
但是我們會覺得用「愛」、「鬥爭」來解釋元素的變化很可笑,
而這只是因為時代轉變、典範轉移了,
人們看待與解釋世界的立場變了,
如此而已。

但是話又說回來,腐女的出現,
好像又顛覆了科學的世界觀?
還好,我和那種世界沒有任何關係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u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