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淮南子》的〈詮言〉這一篇,實在是深獲我心啊。
所以講到這邊時,
真的要痛哭流涕啊。
例如說:

「福莫大無禍,利莫美不喪。…故道不可以勸而就利者,而可以寧避害者。故常無禍,不常有福;常無罪,不常有功。」

最好的幸福就是沒禍患。所以,道不是教你求利,是要你避害。
不要想著求福,無禍最重要。

「故道術不可以進而求名,而可以退而修身;不可以得利,而可以離害。」

所以修道不能讓你求得名利,只能教你修身離害啊。

「利則為害始,福則為禍先。唯不求利者為無害,唯不求福者為無禍。」

為什麼?因為有利就有害,有福就有禍。
只有不求福求利,才能無災無禍。

其次,做人要低調:

「聖人無屈奇之服,無瑰異之行,服不視,行不觀,言不議,…無以名之,此之謂大通。」

聖人不會奇裝異服,也不會行為怪異。
非常低調。沒有人看你、在意你,也沒有人討論你,這就是大通的境界。

還有喔。做人要清閒:

「故位愈尊而身愈佚,身愈大而事愈少。譬如張琴,小絃雖急,大絃必緩。」

官越大事越少啊。就像琴弦,大條的弦要調比較鬆。

「凡人之性,樂恬而憎憫,樂佚而憎勞。心常無欲,可謂恬矣;形常無事,可謂佚矣。」

人性就是好佚惡勞、喜樂不喜憂。
所以心中無欲、身體無事,就最好了。
所以,
「先天下之憂而憂」是傻子做的事:

「以數雜之壽,憂天下之亂,猶憂河水之少,泣而益之也。龜三千歲,浮游不過三日,以浮游而為龜憂養生之具,人必笑之矣。故不憂天下之亂,而樂其身之治者,可與言道矣。」

就像流淚不能解除乾旱,
只有三天壽命的蜉蝣,不必替三千歲的烏龜煩惱;
不憂天下之亂,只在乎自身喜樂的人,
才是有道之士。
最後:

「故中心常恬漠,累積其德;狗吠而不驚,自信其情。故知道者不惑,知命者不憂。」

這個恬淡自得的境界,
像什麼呢?就如狗吠你也不怕啊。
這一切真是太酷了。
看到這邊我都要流淚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u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